许多小语种(如拉丁语、泰语、柬埔寨语等)被取消,汉语教学大幅缩水。 Simon Marginson:2007 年版《教育概览:澳大利亚在 OECD 比较关注度中的位置》; 2、同时,在“经济实用主义”理论影响下,工党政府推动教育出口(教育国际化),吸引大量海外学生(尤其是亚洲学生)流入澳大利亚大学; 3、2000年以来,从今年开始,中国国务院放宽了对学生出国留学的限制。此后,大量中国学生涌入澳大利亚大学。从2001年至今,中国学生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海外学生群体; 4、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从初中、小学起就到澳大利亚留学,以避免参加英语高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信心进入中国重点大学或无法通过中国高考而去澳大利亚留学。以下统计数据来自澳大利亚国际教育部(AEI)。中国学生人数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十大留学生来源国中的排名。 007OS学生总数72334988325369345972382480455185前10名总数382247668272380320315中国8859 (8)14948 (4)26844 (1)48236 (1)60301 (1)70741 (1)81843 (1)90048 (1)107071 (1) 第3页/共10 4、澳大利亚大学汉语教学的“革命”:改革求生存。新的教育市场形势迫使澳大利亚大学中文系为了生存而寻求改革路径:一、维持和发展现有的非华裔学生中低级中文课程的“两条腿”同时,我们积极为华裔学生开发高级汉语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招收大批华裔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到中文系注册; 2.“来料加工”强化汉语教学国际化,与中国接轨 院校合作,利用澳大利亚大学暑期,通过澳大利亚大学汉语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开设短期汉语强化班,吸引大量海内外学生利用假期来华学习汉语; 3、开展本科翻译教学,强化双语者“五语能力”。教育国际化导致大量双语学生来到澳大利亚留学时,双语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还需要提高第五种技能——翻译; 4、理论创新,为“教育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探讨和研究澳大利亚大学中文系改革。海外大学汉语教学新理念在西方大学中率先倡导“国际汉语”理念。
第4页/共10页 五、“国际汉语”概念的初步形成 早期的国际汉语概念实际上是针对海外华人学生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多元化的汉语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澳大利亚大学中文系教学改革. ;理论上,它支持国际化、多语言、多元文化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理解。重点是:1、强调同一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支撑系统,用同一种语言传授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词语背后的不同身份问题,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身份问题。开放的心态。着眼中华语言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加强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响应联合国关于全球化时代加强母语教育的号召,承担教育输出国在维护留学生母语水平方面的作用。解决国际教育时代留学生母语流失问题的责任。具体来说,就是解决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群体中国学生的母语的保持和发展问题; 3.通过非母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和汉英翻译教学,改善双语学生留学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沟通技巧,以及在未来就业中使用双语的能力; 4.全球化首先从语言开始。全球化时代对劳动力的首要要求是多语言能力。国际大学首先要满足全球化时代对劳动力的要求。语言要求。第5页/共10 六、“国际汉语”概念的发展:从文化到政治的转变,在澳大利亚及海外语言界一些重要理论和政策的支持下,“国际汉语”概念进一步发展,包括: 1、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国家语言政策。
它决定了中文作为澳大利亚社区语言的地位,以及华人在澳大利亚的语言和文化权利。该政策的四项基本原则包括:(1)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必须具备英语水平; (二)国家支持社区语言的维护和发展; (3) 国家以非英语语言提供服务; (四)国家鼓励学习第二语言; 2.国际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包括:(1)利用英语国际化研究来探索和认识汉语国际化的途径; (二)利用社区语言研究成果为各国华人正名; (3)通过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了解母语环境下的非汉语语言和海外汉语教学的本质; (4)双语研究有助于了解双语者语言学习的特点; (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同一语言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使用和教学; (6)批评语言帝国主义和语言殖民主义是有益的,有助于纠正华侨与当地华人的关系。第6页/共10页 八、国际汉语理念的推广 1、“国际汉语”的概念是在澳大利亚高等学校汉语教师协会2005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并讨论的。 2、2007年创刊《中国研究评论》(Chinese Studies Review)期刊,专注于发表海外汉语教学专业文章; 3、2008年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成立大会上,邀请中外有关国家的国际汉语专家来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汉语研讨会; 4、2009年8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召开“国际汉语研讨会”。会议期间,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越南等国学者发起(韩国代表缺席)并推动建立“亚太国际汉语教学协会”(Asia-Pacific Consortiu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2009年至2013年,亚太学会已在5个国家举办年会,吸引了大量来自亚太和欧美的汉语教学学者。 5、2011年、2012年出版《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和《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大学汉语教学》两本探讨国际汉语教学的论文集。这两本论文集有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学者参与撰写,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前著名社会语言学家迈克尔·克莱恩教授。第7页/共10页 九、国际汉语理念的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汉语”概念已在海外汉语教学界获得共识。亚太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的成立和连续五年年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表明,至少到目前为止,“国际汉语”这一全球化时代海外汉语教学的新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非母语人士所采用。受到中国教学和研究人员的认可,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但从目前汉语国际化发展来看,仍有大量工作要做:1、西方语言学界在上个世纪原则上解决了语言地位和权力问题,但鲜有进展。了解海外汉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特征、文化和政治地位的研究还很缺乏; 2、国际语言学界在双语者和双语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中外双语者及其学生的教学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3.任何扎实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在华侨华人、华侨华人、中外双语教育方面的研究,目前很多都处于理论阐述阶段,缺乏针对具体国家华人情况的研究,缺乏统计数据支撑; 4、如何从国际汉语政策概念研究中反思中国自己的语言?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政策?中国如何应对外语政策?这些都是中国学者的任务。第 8 页(共 10 页) 谢谢大家 第 9 页(共 10 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6391.com/html/tiyuwenda/9115.html